刘曼容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点击: 2024-12-13 14:24:00
教授
电子邮箱:lmrgd2013@126.com
学习经历
1975—1978年,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 1985—1988年,武汉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 1991—1995年,中山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博士
工作经历
1972—1975年,中共湖南省临澧县委办公室干事 1978—1988年,武汉大学历史系助教、讲师 1988—1993年,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孙中山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3—1998年,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孙中山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6—2001年,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1998—2001年,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1999—2001年,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 1999—2011年,广东省档案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2001—2010年,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第八届、第九届特邀委员 2001年迄今,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2007年迄今,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
任课课程
本科生:中国现代史、香港政治制度史、香港史 硕士生:中国近现代国情国策研究、香港政治制度史、中国国民革命史、孙中山与近代中国 博士生:中华民国史、香港史
学术荣誉
2013年,专著《港英政治制度与香港社会变迁》,入选为“广东省优秀社科成果翻译出版工程”资助著作书目奖励翻译出版。 2007年,专著《港英政治制度与香港社会变迁》,入选为广东优秀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奖励出版。 2003年,专著《港英政府政治制度论》,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9年,论文《1924年孙中山北上的几个问题》,获广东省第六次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1997年,专著《孙中山与中国国民革命》所属的《孙中山基金会丛书》,相继获广东省第二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第四届广东省优秀图书三等奖。 1996年,专著《中国国民革命探微》,入选为广东省中青年社会科学家文库奖励出版。 1996年,论文《1924年孙中山北上与日本的关系》,获第三届广东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个人荣誉 1996—2001年,被定为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 1999年,被授予广东省直属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称号。 1997年,被授予广东省直属机关职业道德先进个人称号。
论著目录
①个人专著 1)刘曼容:《港英政治制度与香港社会变迁》,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2)刘曼容:《港英政治制度与香港社会变迁》(繁体字版),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2007年。 3)刘曼容:《港英政府政治制度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4)刘曼容:《港英政府政治制度论》(繁体字版),香港文教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8年。 5)刘曼容:《中国国民革命探微》,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6)刘曼容:《孙中山与中国国民革命》,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7)王宗华、刘曼容:《国民军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②参编著作或参与撰稿 1)《中华小百科全书·历史卷》,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年,撰稿。 2)《中国现代史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撰稿。 3)《湖北省志·大事记》,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撰稿。 4)刘曼容:第十三章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王宗华主编:《中国大革命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 5)《毛主席在湖北的伟大革命实践》编辑组:《毛主席在湖北的伟大革命实践》,湖北人民出版社,1978年,参编和撰稿。 ③期刊论文 1)刘曼容:《英国对香港“民主发展”政策的历史演变》,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台、港、澳研究》2011年第3期转载。 2)刘曼容:《孙中山移植西方代议民主制的历史考察》,《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7期论点摘编。 3)刘曼容:《谋划与奠基:孙中山对广州国民政府组建的历史贡献》,《学术研究》2007年第5期。 4)刘曼容:《来之不易,前景更好》,《羊城晚报》2007年7月2日求是版。 5)刘曼容:《行政主导乃香港基本法之立法原意》,《理论前沿》2007年第4期。 6)刘曼容:《行政主导:香港特区管治之所需》,《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7)刘曼容:《保障与制约:英国管治香港的港督制度》,《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8)刘曼容:《英国统治香港的“主权在英”原则述评》,《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4期。 9)刘曼容:《利用与吻合:港英政府借助香港华人文化传统提高施政效率》,《学术研究》2005年第12期。 10)刘曼容:《论孙中山师法苏俄模式建军的理论与实践》,《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1)刘曼容:《孙中山对冯玉祥北京政变的认识变化考析》,《学术研究》2004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05年第3期转载,《光明日报》理论版2005年1月15日论文摘要。 12)刘曼容:《谈谈皖南新四军北移路线的选择问题》,《中学历史教学》2004年第7期。 13)刘曼容:《孙中山效法欧美模式革命中的独特性创造》,《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14)袁立春、刘曼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洞察——读〈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及其它》,《学术研究》2002年第8期。 15)刘曼容:《运用新视角评述孙中山——读张磊〈孙中山评传〉》,《学术研究》2001年第10期。 16)刘曼容:《试论港英政府政治制度演变的性质和特点》,《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17)刘曼容:《论孙中山仿效西方模式革命中的独特性创造》,《海峡月刊》2001年11月号。 18)刘曼容:《1924年孙中山北上的原因探析》,《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00年第5期转载。 19)刘曼容:《国民革命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读曾庆榴<广州国民政府>》,《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20)刘曼容:《深刻认识“法轮功”的政治本质和严重危害》,《亚太经济时报》1999年8月3日。 21)刘曼容:《孙中山国民革命观的历史演变》,《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1997年第5期转载。 22)刘曼容:《从“没有更改的必要”到“重新来解释”──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认识变化》,《团结报》1997年5月24日。 23)刘曼容:《关于孙中山与国民革命研究如何深入的若干问题》,《广东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24)刘曼容:《论历史研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科版)1994年第1期。 25)刘曼容:《1924年孙中山北上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3期。 26)刘曼容:《孙中山北上与实现中央革命的设想》,《团结报》1993年11月3日。 27)刘曼容:《中共对孙中山北上的方针变化》(下),《团结报》1991年7月31日。 28)刘曼容:《中共对孙中山北上的方针变化》(上),《团结报》1991年7月27日。 29)刘曼容:《孙中山北上途中访日并非临时之举》,《团结报》1991年5月1日。 30)刘曼容:《1924年孙中山北上与日本的关系》,《历史研究》1991年第4期。 31)刘曼容:《孙中山北上与其实行“中央革命”的设想》,《广东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32)刘曼容:《国奉关系与北伐前夕中国政局》,《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6期。 33)刘曼容:《试论1925年国民军的反奉战争》,《江汉论坛》1990年第3期。 34)刘曼容:《国共合作史的新成果——〈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革命军〉一书述评》,香港《文汇报》1990年6月17日。 35)刘曼容:《北伐时期的国民军北方战场》,《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6期。 36)刘曼容:《试论北京政变后的国奉“合作”关系与国内政局》,《广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 37)刘曼容:《略论北伐前夕国民军与奉直军阀联盟的战争》,《史学集刊》1989年第2期。 38)刘曼容:《试论冯玉祥由北洋军阀参加国民革命的转变》,《武汉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39)刘曼容:《论共产党在陕西大革命高潮中的领导作用》,中共中央《党史资料通讯》1988年第3期。 40)刘曼容:《中山主义,驱我归来──冯玉祥1926年投入国民革命的经过》,《民国春秋》1988年第3期。 41)刘曼容:《论五原誓师的历史意义》,《武汉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42)萧致治、刘曼容:《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不朽贡献》,《湖北日报》1986年11月6日。 43)刘曼容:《汉口扬子机器厂工人罢工》,《武汉党史资料》1984年第3期。 44)刘曼容:《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的武汉罢工潮》,《武汉党史资料》1984年第1期。 45)刘曼容:《学生军麻城剿匪》,《武汉大学学报》1978年第3期。 ④论文集论文 1)刘曼容:《谋划与奠基:孙中山对广州国民政府组建的历史贡献》,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2)刘曼容:《严谨求实,凝重有据——读曾庆榴〈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载舒杨主编:《黄埔军校研究》第3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 3)刘曼容:《孙中山“中央革命”计划与冯玉祥北京政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4)刘曼容:《论孙中山师法苏俄模式建军的理论与实践》,载广州近代史博物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编:《国民革命与黄埔军校》,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5)刘曼容:《论孙中山仿效西方模式革命中的独特性创造》,载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6)刘曼容:《大元帅府时期孙中山谋划组建国民政府述论》,载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编:《孙中山与大元帅府》,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年。 7)刘曼容:《1924年孙中山北上的原因探析》,载陈胜粦主编:《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 8)刘曼容:《辛亥革命: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载香港友好协进会、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编:《辛亥革命90周年纪念晚会特刊》,2001年。 9)刘曼容:《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战略思想》,载陈胜粦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思潮论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刘曼容:《论孙中山与中国国民革命的特殊性》,载张磊主编:《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刘曼容:《论孙中山五四后的思想升华》,载黄彦主编:《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与实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12)刘曼容:《论孙中山与中国国民革命的特殊性》,载张磊主编:《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人民出版社,1999年。 13)刘曼容:《孙中山国民革命口号提出的历史考察》,载《中国大革命与亚洲》,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年。 14)刘曼容:《五四运动后孙中山护法观的破灭》,载《孙中山与近代社会》,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15)刘曼容:《孙中山与国民革命研究述略》,载《孙中山与近代中国论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16)刘曼容:《1924年孙中山北上与日本的关系》,载广东省孙中山研究会编:《“孙中山与亚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年。 17)刘曼容:《1924年孙中山北上与日本的关系》,载【日】日本孙文研究会编:《孙中山与亚洲──1990年8月国际学术讨论会报告集》,日本汲古书院1993年。 18)刘曼容:《孙中山北上与中国共产党》,载《辛亥革命与孙中山》,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⑤学位论文 1)刘曼容:《孙中山与中国国民革命》,博士论文,中山大学,1995年。 2)刘曼容:《北伐战争前国奉关系的演变及其对中国政局的影响》,硕士论文,武汉大学,1988年。 ⑥研究报告 1)刘曼容:《论港英政制的行政主导特点》,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编:《港澳研究》,2010年秋季号(总第19期)。 2)刘曼容:《论港英时期香港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编:《港澳研究》,2010年春季号(总第17期)。
学界对论著作品的评价摘要
1)对专著《港英政治制度与香港社会变迁》的评价摘要 李思齐撰文写道:“刘曼容教授的《港英政治制度与香港社会变迁》是一部对1841—1997年港英政治制度的整个历史进行系统完整考察的学术著作”,“可以说是第一部系统性的研究专著。”“与同类研究相比,该书有几个方面的突破与创新”:“系统研究前所未有”;“思维视角创新突破”;“史料运用丰富翔实”。“该书有助读者全面了解英国‘殖民统治’香港的历史及港英政制的实质与特点,有助于深刻认识回归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社会现实和‘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见李思齐:《社会变迁中的港英政治制度——评刘曼容〈港英政治制度与香港社会变迁〉》,香港《紫荆杂志》2011年1月号。) 2)对专著《港英政府政治制度论》的评价摘要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张磊研究员撰文指出:“《港英政府政治制度论》不仅从政治制度本身的层面全面论述了港英政府政治制度,包括总督制度、决策咨询制度、立法咨询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行政监察制度、文官制度、区域咨询制度、军警制度等各项制度的组织结构及其运作,还从‘宪法性’文件的层面阐明了港英政府政治制度的历史基础与‘法律地位’,并从动态历史的层面论述了港英政府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嬗递的因素、性质和特点。内容颇为丰富,架构构思颇为独特,视野比较广阔,立论谨严平实,不乏真知卓见。在资料的搜集审查和对问题的研究分析方面,作者下了充分的功夫。”“我深深感到这是一本厚积薄发的优秀著作,堪称作者十年磨一剑的呕心沥血的研究成果,字里行间,饱含着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感。”(见张磊:《研究香港政制的力作——推介刘曼容新著〈港英政府政治制度论〉》,《南方日报》2002年3月8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港澳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刘泽生撰文指出:“综观全书,我以为刘著有如下四方面的特点——首先,选题突出,意义重大。‘港英政府政治制度论’本身就是一个既具挑战性而又极具现实意义的重大选题。”“其次,该书架构独特,体系严密,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港英政府政治制度的特殊性。”“第三,该书视野较广,观点较新,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此外,史料丰富,论据扎实,也是该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总之,《港英政府政治制度论》是一部具有一定开拓性的学术专著,是香港史研究的一项新成果。”(见刘泽生:《评刘曼容著〈港英政府政治制度论〉》,《港澳经济》1998年第9期。) 香港《广角镜月刊》的文章指出:“本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持论客观公允。它是关心香港现实和未来的人士,为了穷源竟委和鉴往知来,所均宜细读的好书。”(见《〈港英政府政治制度论〉内容丰富,见解精辟》,香港《广角镜月刊》1998年7月。) 3)对专著《孙中山与中国国民革命》的评价摘要 孙中山研究专家、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陈锡祺撰文指出:“刘曼容同志是一位青年学者,她的专著《孙中山与中国国民革命》,在一系列理论和具体问题上都作了有创见的研究,该书的附录‘孙中山与国民革命学术史概述’,则是对这个研究领域的一个全面的学术总结,对研究者颇有参考价值。”(见陈锡祺:《读〈孙中山基金会丛书〉》,《学术研究》1998年第6期。) 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宏运撰文指出:“这部书的突出之处,是把孙中山与国民革命置于中国社会总体性的各个方面进行考察,既置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进行纵向考察,又置于整体世界的时空范围内进行横向考察,这就比较容易揭示孙中山思想的内在联系与外在联系,阐明其思想是怎样在历史发展的熔炉中锻造出来的。”“《孙中山与中国国民革命》从汲取资料、发掘资料到分析、沉淀以求真知方面,都是下了功夫的。……在孙中山研究领域获得了可喜的成绩。”(见魏宏运:《内容丰富,刻意求新──评〈孙中山与中国国民革命〉》,《学术研究》1997年第5期;又见香港《文汇报》1997年4月13日。) 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莫世祥撰文指出:“这部著作的学术建树与特色主要是:一、以两种革命接合更替的历史观,进一步系统、深入地分析和论述国民革命的性质及其特殊性,从而为后人反省这段纷纭复杂的历史,提供更清晰和更具说服力的理论解说与思辩。”“二、完整而深刻地阐述孙中山重新倡导国民革命的理论和战略,以及他在组织上领导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的丰功伟绩。”“三、注重相关学术史的整理和研究,从而使本书的论述建立在较为厚实的学术高度上,同时也给其他研究者提供了学术借鉴与比较的便利。”(见莫世祥:《以接合更替的历史观重新评述国民革命──刘曼容〈孙中山与中国国民革命〉评介》,《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近代史研究》的文章指出:“该书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对孙中山的‘国民革命’的特殊性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整体进程而言,国民革命既是新旧民主革命力量的合流,又是新旧民主革命过渡交替的中介和桥梁。”(见《〈孙中山与中国国民革命〉一书出版》,《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5期。) 任民的文章指出:“刘曼容的《孙中山与中国国民革命》,对孙中山晚年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进行系统周详而又不乏创见的研究,填补了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白。”(见任民:《“孙中山基金会丛书”10部学术著作同时出版》,《南方日报》1996年11月6日。) 4)对专著《中国国民革命探微》的评价摘要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家有撰文指出:《中国国民革命探微》“对学术研究的主要贡献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开拓了国民革命史的研究领域。 这种开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行总论性研究。¼¼二是对前人研究的薄弱环节进行开创性研究。”“二、提出新见解,自成一家之言。作者在观点上的创新也同样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上的创新。¼¼二是对一些史实问题提出新的历史解说。”“三、注重将具体史实与整体背景相结合,将线性考察铺展为全面考察。”“四、详尽地收集史料和前人研究的成果。”(见林家有、赵立彬:《于微见著的深化与开拓》,《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5)对专著《国民军史》的评价摘要 《近代史研究》的文章指出:“作者在搜集大量档案、报刊资料的基础上,对国民军从兴起、发展到瓦解、消亡的历史过程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可说是一部填补空白之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见《〈国民军史〉出版》,《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史所所长、研究员张海鹏对《国民军史》一书的评价:“1997年的民国政治史研究,在平稳中发展。1996年出版的三本民国史著作:杨天石主编的《中华民国史》第2编第5卷、王宗华和刘曼容著的《国民军史》、莫济杰主编的《新桂系史》值得注意。……《国民军史》和《新桂系史》较为全面的介绍了民国史上两个较有影响的派系的活动及其影响,在民国专史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见张海鹏:《1997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综合报告》,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中国社会科学前沿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167页。) 6)对论文《1924年孙中山北上与日本的关系》的评价摘要 韩国学者罗弦洙、裴京汉撰文指出:这次孙中山与亚洲国际学术“会议中提出的论文,关于孙中山对日观的值得注意的论文有:段云章分析1897年至1922年山东问题进程中孙中山的对日观以及刘曼容分析1924年北上、访日前后包括日本在内的列强间的国际动向及孙中山的对策两篇。”“后一篇认为1924年北上途中访日是与接受英美列强援助的直系军阀及陈炯明直接对峙的孙中山和广东政府,试图利用因美国颁布排日移民法已导致日本国内掀起的反美气氛来构筑中、日、苏联盟体制,并以日本支持为背景,加强与奉天、安福两系军阀进行谈判的立场。”(见〔韩国〕罗弦洙、裴京汉:《孙中山与亚洲──参加孙中山与亚洲国际学术会议汇报》,载〔日本〕《近邻》杂志第19期。中译文见《中山大学学报论丛·孙中山研究论文集》第9集,1992年。) 7)对论文《北伐时期的国民军北方战场》的评价摘要 北洋军阀史专家、南开大学教授来新夏撰文写道:“……而刘曼容则把北伐战争分为南北两个战场,即从广州誓师出发的国民革命军在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进行作战的南方战场与冯玉祥国民军在西北地区和黄河流域进行作战的北方战场,并具体分析了国民军北方战场的发展进程及其在与南方战场呼应配合、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方面的巨大作用,从而为研究国民革命军胜利进军或北洋军阀迅速崩溃提供了更开阔、更合理的思路。”(见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570—571页)
科研项目
2014-2016年 《香港代议制度的宪政精神》,横向课题 2012-2015年 《香港代议制度研究》,广东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 2009-2012年 《回归前后香港代议制度的历史演变》,北京大学港澳研究中心项目 2001-2008年 《港英政治制度与香港社会变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996-1999年 《港英政府政治制度论》,广东省“九五”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